本網記者楊濤 馮波 李勤 翟昶宇
長山巍巍埋忠骨,白云依依映后人。今年5月16日是張自忠將軍殉國整整84周年,讓我們一起緬懷張自忠將軍以及同難官兵。
宜城市是張自忠將軍的殉國地。當年,將軍在這里抗擊日寇,精忠報國,激發(fā)了全民族抗戰(zhàn)熱情,加快了奪取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勝利進程,宜城也與將軍永遠結下不解之緣。
倡修長渠
1939年,張自忠將軍來到宜城孔灣駐節(jié)。經過詢問宜城縣情和民俗后,他積極主張修建長渠。隨即指示縣長調查長渠的歷史和現(xiàn)狀,并征求民眾的意見。縣長經過調查向省政府作了呈報。
更名“自忠縣”
宜城古為鄢,楚稱鄢邑,秦改鄢縣,漢初定名宜城。自南北朝起,縣名曾幾度更易,至唐天寶初復名宜城后,歷代沿用。
1939年,鐘祥淪陷后,宜城成為抗日前線,社會秩序一度陷入混亂。為抗擊日寇侵略,張自忠將軍率領三十三集團軍總部駐節(jié)宜城赤土坡,方使動蕩危局賴以穩(wěn)定。同時,將軍還大力扶貧濟苦,資助無業(yè)和貧困戶經營小本商業(yè);平時慈愛幼小,尊奉老年;并循農民請求,倡議整修多年淤塞的百里長渠。歷時經年,其擁政愛民事跡傳誦至今。
張自忠將軍犧牲后,為了紀念他,宜城各界人士用將軍字號“藎忱”命名百里長渠,將新街鄉(xiāng)易名為“藎忱鄉(xiāng)”。1945年3月1日,當時的國民政府還將宜城縣改為“自忠縣”。
更名“藎忱中學”“自忠小學”“自忠路”
1985年5月17日,“藎忱中學”“自忠小學”更名儀式在新街鄉(xiāng)舉行。為后代永志不忘烈士的功勛,宜城縣人民政府決定將長山所在地的“新街中學”更名為“藎忱中學”,將“羅屋小學”更名為“自忠小學”。全國政協(xié)副主席董其武為兩校題寫了校名。
1992年4月26日,宜城市政協(xié)召開常委會,研討開展張自忠將軍殉國五十二周年活動事宜,提議將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左側的交通路更名為自忠路。
新建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和紀念園
1990年,為紀念張自忠將軍殉國50周年,宜城新建了宜城張自忠將軍紀念館。2015年為紀念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70周年和張自忠將軍殉國75周年,宜城市委市政府又在“張上將自忠殉國處紀念碑”“張上將同難官兵公墓”的基礎上興建了張自忠將軍殉國處紀念園,并擴建了張自忠將軍紀念館。宜城張自忠將軍紀念館、紀念園先后被命名為“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”“首批國家級抗戰(zhàn)紀念設施”“全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” “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(qū)”“民革黨員教育基地”“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”。
隨著紀念設施的不斷完善,宜城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和紀念園已成為經典熱門景區(qū),現(xiàn)已接待海內外參觀民眾達600多萬人次。
新中國成立后,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,忠魂不泯,浩氣長存。山河無恙,人間皆安。歷史不會忘記,人民不會忘記,宜城更不會忘記。
(編輯:李夢竹 編審:陳澄)